物聯網工程專業
物聯網工程專業擁有專任教師24人,其中正高級職稱6人,副高級職稱12人,博士11人(含在讀7人),具有企業背景的工程師、高級工程師7人,碩士生導師7人。
專業前身為計算機網絡技術,2011年獲評廣西區優勢專業,2016年開始本科招生,同年建設“思科-桂航産教融合協調育人基地”,2019年獲校産教融合示範專業。2022年獲得自治區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3年獲得學校工程教育認證試點專業。
圖1 物聯網工程專業教師團隊
物聯網工程專業為适應地方經濟和航空航天事業發展需要,立足廣西,面向粵港澳大灣區,依托大灣區領先的電子信息領域,培養基礎紮實、專業過硬,具有較強的軟硬件開發、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在物聯網行業從事技術開發、測試和管理,具有航天品質的高水平應用型物聯網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航天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培養能運用信息獲取、傳輸、分析與處理等專業知識解決物聯網系統等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在本領域從事系統模塊或系統的研發、生産、使用、維護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成為一線工程師或具有與之相當的職業成就。
培養目标:
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能夠系統地掌握物聯網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能,具備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傳感技術等信息領域寬廣的專業知識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幹課程:
計算機導論、C語言程序設計、物聯網定位技術、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嵌入式系統與設計、物聯網通信技術、工業物聯網技術及應用、硬件設計基礎、C++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路由與交換、信息安全、傳感器原理及應用、RFID原理及應用、JAVA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

圖2 相應課程設置
就業方向:
物聯網工程專業培養能夠系統地掌握物聯網的相關理論、方法和技能,具備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傳感技術等信息領域寬廣的專業知識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畢業生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管理部門、科學研究機構、設計院等從事設計、運行、開發與管理工作。
專業培養特色:
1、以學科-平台建設為支撐的高水平教師團隊。依托本專業,電子信息獲廣西碩士點立項建設授權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獲校重點學科,并建有自治區工程中心、教育廳重點實驗室、廣西高水平創新團隊等一批優勢平台。師資隊伍中含廣西卓越學者、計算機類教指委委員、物聯網标準化委員會委員、千骨計劃人才等。
2、以新工科建設為引領,強化産教融合協調育人。依托桂航-青軟大數據産業學院等育人基地,構建了校企共管、共建、共育、共創的“四共同”人才培養模式。深度實施科研、教學、思政、師資、競賽等多方位的校企合作,并與自治區内物聯網關聯企業共建“物聯感知”和“智慧應用”2個科研平台,融入專業人才培養過程。

圖3 校企聯合培養模式
3、以OBE工程教育理念為導引,堅持能力本位,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構建“學用結合,三階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和“競訓結合,項目驅動”第二課堂,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形成本專業特有的“1+2+N”的人才培養體系,通過企業科研項目與教學、競賽相結合,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以工程認知、項目實踐、專業應用、創新實踐的流程,強化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學生參與學科競賽參賽率和獲獎率高。
教學實驗室設施:
學校投入近500萬元建設了物聯網智能終端實驗室、物聯網傳感器實驗室、物聯網數據處理實驗室、工業物聯網實驗室、網絡工程實驗室(網絡技術)等一批實驗室,結合“IT-桂航物聯網産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的一批校内外實習實踐基地,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物聯網實驗、實踐和實習條件。物聯網專業的教學與實驗室設施齊全,配備了目前國内最先進的教學科研平台以及物聯網IOT服務器通信套件等設備。
圖4 物聯網專業實驗室

圖5 物聯網專業的教學課堂
科研成果:
物聯網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地方及國家的科技項目,先後完成了省部級項目2項,市廳級5項,獲得了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勵2項,桂林市科技進步獎3項,發表SCI/EI檢索多篇,獲專利授權50餘件,獲軟件著作權50餘項。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獲國家級、省部級獎100餘項

圖6 部分證書展示
改革思路
根據學校“十四五規劃”,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學校“123456”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堅持三個融入、抓實八化育人,深入貫徹OBE工程教育理念,探索“科研和教學、競賽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将“智能機器人”融入到課程體系和教學内容當中,培養理論基礎紮實,具有突出的工程實踐能力,較好創新創業意識,航天品質的高水平應用型物聯網專業人才。
圖7 學校“123456” 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
主要舉措
(1)融入OBE工程教育理念,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以學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辦學定位和“十四五”發展規劃作為人才培養指導思想,融入OBE理念,開展“課程思政”,創新教學内容,打造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如圖所示:
圖8 人才培養優化路徑圖
(2)瞄準物聯網産業發展方向,凝練課程内容
依托物聯網産業和領域,根據企業技術崗位的精準需求,構建感知、網絡、應用3個模塊化課程,并以此制定課程體系,修訂教學大綱,凝練課程内容,開展實踐教學,建設課程資源,如下表1所示:
表1核心課程和崗位對應表
專業 |
專業核心能力 |
課程模塊 |
技術崗位 |
物聯網工程 |
物聯網系統硬件設計、測試、維護 |
傳感器、RFID技術、ARM技術、Linux系統 |
嵌入式工程師 |
數據的傳輸,網絡工程開發和維護 |
計算機網絡、物聯網通信技術、路由交換 |
網絡工程師 |
軟件系統設計、數據應用和開發 |
C語言、JAVA語言、Python技術、數據庫技術、軟件系統設計 |
軟件開發工程師 |
(3)突出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強化創新創業理念
構建物聯網工程專業特有的“1+2+N”工程人才培養模式(1基地,2平台,N應用方向),推動學校和企業深入合作的方式方法,以此來達到“科研+教學+競賽”較好融合,如下圖所示:
圖9 “1+2+N”人才培養模式
充分發揮“物聯感知”和“智慧應用”的兩個平台的主體作用,與企業開展橫向、縱向科研項目合作研發,共建專業實驗室,将項目融入學生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學科競賽等人才培養過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專業成效:
(1)專業建設成效。教育部第二批“1+X”傳感網應用開發試點專業(2019);學校産教融合示範專業(2019);校級人才培養方案評比二等獎(2019);區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項、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
(2)教學改革成效。獲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區級教改項目5項,本科優秀教學質量獎4項,校級重點課程4門,出版國家級教材2部,公開發表教改論文30餘篇。
(3)人才培養成效。學生獲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獎100餘項,孵化軟件企業1個,教師指導學生完成15餘項橫向項目的研發,獲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等50餘項;畢業生就業率、就業畢業生月收入及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排名均在學校前兩名,2021年就業率92.8% ,66%學生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崗位,2022年就業率91.6%,2023年就業率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