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簡介
培養目标:本專業培養适應生産、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掌握計算機系統與信息處理知識,具備數據庫管理、數據處理、大數據分析處理的能力。熟練使用多種軟件開發工具,具備IT系統分析與設計,計算機維護與維修,計算機軟件設計、開發,網絡設計、安裝及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本專業畢業生主要工作崗位是在各類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在數據分析、數據庫管理、大數據處理等技術領域,從事計算機軟件的設計、開發、數據分析和運用、數據庫管理等工作。
核心課程: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組成原理、離散數學、操作系統、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大數據處理、移動應用軟件開發。
主要實踐性教學:數據結構課程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設計、數據庫應用課程設計、計算機網絡課程設計、移動應用軟件開發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
修業年限與授予學位:學制3年,在校學習年限3-5年。
二、培養模式
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培養模式融合了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需要掌握計算機科學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知識,為專業能力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通過課内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等實踐環節,将所學知識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工程實踐能力。通過參與各類項目、學科競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與工匠精神。
三、培養特色
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關注最新的技術趨勢和發展方向,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具備應對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的能力。學生通過參與各種實驗、課程設計和實踐活動,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構建“夯實基礎、強化能力”的培養模式,強化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該專業學生多次獲得計算機程序設計類大賽獎項。
四、師資隊伍
本專業現有教師10人,其中專任教師10人。教師隊伍中,高級職稱以上的有5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含副教授、高級工程師和高級實驗師)職稱4人,碩士生導師2人,,具有企業實踐或工作經曆的2人,高級程序員職業資格的有2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人,在讀博士1人,35歲以下青年教師都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
五、專業實驗室
本專業實驗室建築面積800餘平米,實驗設備值500餘萬元。包括計算機基礎實驗室、軟件技術實驗室、網絡工程實驗室、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室、産業學院新工科創新實訓室等7個實驗室,另外還包括一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天馬信息工坊,一個校企合作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大創項目和其他實踐項目的實踐環境。

圖1 計算機基礎實驗室
圖2 軟件工程實驗室
圖3 計算機組成原理實驗室
圖4 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天馬信息工坊
六、專業建設
科研成果: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地方及國家的科技項目,先後完成了5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SCI/EI檢索2篇,獲專利授權5項,獲軟件著作權14項。
教學改革:主持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項,主持參與區級教改項目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