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遙感與低空探測創新團隊:0與1的空間對話
日期: 2024-04-22 信息來源: 點擊數:


智能遙感與低空探測創新團隊:01的空間對話


編者按:黨委宣傳部推出“兩航一創”優秀教師代表及團隊代表系列報道,旨在發揮優秀教師及團隊的示範引領作用,引導全校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養紮實學識、勤修仁愛之心,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堅守三尺講台,潛心教書育人。


立德樹人,是教師初心的不變追求

“教授,我們現在上課學的,能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嗎?”面對課堂上學生的提問,21級計科1班的班長馬國富正在電腦上,對一幅陳教授要求的數字圖像進行毀損後的複原算法處理,如何通過傅裡葉正逆變換尋找噪音算子,然後進行頻率域到空間域的轉換,程序正在演算……。

面對台下一雙雙求知的雙眼,陳教授娓娓道來:“在座的你們,會是未來航天工業智能制造業的工程師,你們将肩負起國家非實體形态的智慧型工業軟件的開發及應用。同學們一定要打開視野,用寬廣的角度看問題,從新的角度進行思辨,提升個人觀察事物的敏銳度,建立大膽猜測聯想、小心求證創新的基本科學觀。你們發揮本領的空間,會是大自然中更為廣闊的深空、深海、深地,隻有航天科技搞上去了,中華民族才不會被欺負,才會屹立于世界之林。聽聽我們的校歌‘藍天是我們永遠的向往,太空有我們崇高的理想’,同學們學得一身本領,會以更高效能、更高質量的路徑創造出的新質生産力,創造出屬于國家更美好的未來。”

這樣的閃光的瞬間,在智能遙感與低空探測創新團隊的老師們講台前還很多。陳三明教授帶頭,淩嘉宣、李猛猛、劉鵬、喬峰、劉思琴、楊永偉等博士為骨幹的創新團隊從事高等教育數十載,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他們時刻牢記“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信念,按照“四有”好老師的标準,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科研與教學。以三尺講台見證了青春的荏苒歲月,也收獲了學生們的深深敬愛。

團隊教師獲得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在“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中獲得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在廣西中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上獲得二等獎;在 “廣西高等教育教學軟件大賽”和“廣西高校教育技術教學應用大賽”中共獲得一等獎4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5項。指導學生參加“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獲得全國獎9項;指導學生參加“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獲全國獎5項,指導學生參加“中國高校計算機大賽-網絡技術挑戰賽”獲全國獎3項,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華為杯)”獲全國獎2項。

求新圖變,是計算機類專業的時代呼喚

“每所高校幾乎都有計算機類專業,桂航,也應該要有‘自己’有特色的計算機類專業,找到自己的差異化生存優勢。”2022年,當陳三明教授入職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的時候,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的領導班子将這一重擔交到了陳教授肩上。我校的計算機類專業前身可以追溯到1994年創辦的計算機應用專業,當時是廣西少數開辦計算機類專業的院校,經過數十年來的不斷發展,現有軟件工程、物聯網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三個本科專業。每次新專業的開辦,都順應着社會急需的新興行業潮流,為廣西乃至全國輸送了大批優秀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然而,曆經十餘年的發展,全國計算機類專業“同質化”的問題在我校也逐漸顯現。

如何能找到計算機類專業特色發展的突破口,懷着對專業發展的滿腔熱情,陳三明教授仔細查閱了國家相關發展戰略,了解了學校航空航天類特色專業群的建設特色,目光落在了《數字廣西發展“十四五”規劃》上。規劃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間将廣西初步建成面向東盟的“海陸交融、天地一體”區域性國際信息通信樞紐,成為“一帶一路”數字經濟開放合作重要門戶和面向東盟的“數字絲綢之路”開放合作高地和數字經濟産業集聚高地。然而,廣西數字化人才十分緊缺,本土人才需求存在大量缺口。在經過充分調研後,陳教授建議在學校已有相關專業的建設基礎上,聯合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理學院的力量,牽頭籌建集信息科學、空間科學、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等多門學科知識為一體的“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該專業是教育部特設專業,要求較高,屬于交叉學科領域,目前在廣西僅有我校首開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

在學校、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團隊逐步完成了師資隊伍、實驗室、産學合作協同育人的資源聚集,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學科現有教授3名、副教授(含高級工程師)5名、講師7名、助教1名。所有專任教師全都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其中博士13人,大部分教師長期從事資源與環境遙感、數字城市與區域信息化、3S系統集成、空間信息工程等專業方向的教科工作。專業所在學院成立了“桂航—青軟大數據産業學院”;開展了“思科—桂航物聯網産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長期與思科公司、德州儀器等世界500強公司、青軟創新集團、東軟集團等國内知名企業、桂林力港等本地優質企業等保持着良好的合作關系,與中國—東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平陸運河集團、大唐電力集團等企業達成就業意向。經過團隊的不懈努力,2023年申報的“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正式獲教育部批準,計劃于2024年開始招生,填補了廣西高校這一專業的空白。


空間廣闊,是航空航天事業的舞台

談到為什麼選擇“空間+信息”,陳三明教授介紹道,“學校面向航空航天事業謀劃未來發展,作為學校的一員,有責任将研究方向聚焦在學校的發展目标上。我帶頭的智能遙感與低空探測團隊,面向的就是無垠的天空,這片廣闊的天地會是未來人類的勞動對象,空間技術已成為未來生産資料的重要來源,空天智能感知是新質生産力的源頭之一,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标志之一。計算機科學中誕生的數據,已明确作為新型生産要素,既能直接創造社會價值,又通過與其他生産要素結合、融合,能夠進一步放大價值效應。”陳三明教授打了個比喻,“我們現在可以用01,在人類摸不着的地方挖礦。在數字孿生虛體空間的這個‘礦’,與實體的‘礦’同樣有極高的增值空間。同樣有數字基建,同樣有數字消費和數字經濟體”

數字廣西的未來,勢必要追趕數字經濟的發展機遇;學校航天航空特色類專業群及中國—東盟航天工程師學院,更是團隊實現“天地一體”“面向東盟”的創新源泉。團隊教師深入調研廣西發展實際,積極融入學校航空航天專業布局,開展學校航空宇航方向特色的新興交叉研究。提前為學生适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儲備技能。團隊教師主持完成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國家級項目或子項共5項,參與研究國家級課題7項,主持自治區級教學改革和科研課題5項,主持校級課題6餘項,主持橫向項目四十餘項;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50多篇,出版教材10多部;獲發明專利3項。


未來,智能遙感與低空探測創新團隊将以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為依托,深入開展智能遙感、林業及水利數字孿生空間等領域的研究,立足廣西,走向東盟,進一步對接國家航天強國的目标,契合中國—東盟數字經濟時代的脈搏,凸顯學校航天航空的辦學特色,積極推進通信、導航和遙感等通導遙一體化的衛星系統開發利用,以及相應數據資源的共享應用,仰望天空,一同打開數字化的智慧雙眼,展望人類共同的美好未來。




Copyright@2020-2022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中国)Official Mobile Platform 版權所有